文 譚香山 編輯 楊靜茹?? rwzkhouchuang@126.com
?
八歲的貝絲·哈蒙拿著黑板擦進入逼仄陰暗的地下室,并第一次看到黑白棋盤和零落棋子時,還不知道很多年以后,西裝革履、面色不善的蘇聯(lián)象棋冠軍會將他的王交到她手中,并展開一個笑容。
?
他將說:“你贏了,拿去吧。”
?
網(wǎng)飛出品的電視劇《后翼棄兵》大概是今年年末最受矚目的成長類故事,主角是孤兒伊麗莎白·哈蒙——性格孤僻,生母因為精神疾病而自殺,在孤兒院度過童年,而后和養(yǎng)母相依為命,卻是百年不遇的國際象棋天才。藥物依賴和酗酒問題自年少時便困擾著她,但靠著腦海中的黑白棋盤,她從肯塔基開始走向世界和歷史。
?
《后翼棄兵》這部沃爾特·特維斯1983年出版的小說幾經(jīng)波折,終于由《金剛狼3》導演斯科特·弗蘭克搬上熒屏。本片邀請了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Garry Kasparov擔任特別顧問,力求每局棋的真實可靠;但劇情不局限于棋盤之上,而是聚焦天才的代價和救贖,也側(cè)重從女性視角講述成長故事?!疤熨x”和“性別”兩個主題一橫一縱,撐起了天才少女貝絲黑白相間的棋盤人生。
?
天才的饋贈
?
流行文化中往往存在著一種對“天才”的刻板想象:不屬于“正常人”,也拒絕普通的人生體驗,天性乖戾,不擅長社交,也不需要學習,仿佛橫空出世,也仿佛超越時間。另一方面,“天才的隱痛”也時常成為流行文化樂于研究的母題:就像“所有搖滾樂手都吸毒濫交”,影視和文學中的天才都會酗酒、藥物成癮或有精神類疾病,似乎天賦總需要瘋癲作為養(yǎng)料,而被時代誤解也像是他們的共同境遇。說到天才,大家總會想到蘭波或梵高式的角色:前者苦艾酒成癮,不見容于文學社交界,卻能在15歲時寫出驚雷詩句;后者一生潦倒,深受精神疾病折磨,最后在困苦和瘋癲中了此一生。
?
《后翼棄兵》中的貝絲·哈蒙遺傳了數(shù)學家母親的天賦,性格沉靜內(nèi)斂。在孤兒院長大的她,對配發(fā)的鎮(zhèn)定劑成癮。在被領養(yǎng)后,她偷食養(yǎng)母的鎮(zhèn)定劑,并早早開始酗酒。藥物和酒精成癮是劇情中的一條主線,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狀況:大部分孤兒院兒童都有藥物成癮,而家庭主婦們往往借酒澆愁、藥不離口。貝絲總以為自己憑想象在天花板上復現(xiàn)出的棋局是鎮(zhèn)定劑和酒精帶來的效果,于是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同時,像很多人刻板印象中的天才一樣,她也習慣單打獨斗,仿佛總拒人于千里之外。
?
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這種表面上與瘋癲、孤僻相伴的天賦被逐漸拆解、顛覆。貝絲的棋藝終得證明并非來源于藥物和酒精,而是來自于她對象棋的熱情、堅持不懈的學習,以及周圍人的陪伴和愛。在貝絲第一次輸給蘇聯(lián)大師伯格夫后,曾經(jīng)的對手來她家中做陪練,陪她研究棋局,并控制她的藥物成癮;被她擊敗的曾經(jīng)的全美冠軍班尼也在紐約陰暗的地下室與她一起訓練,助她戒酒。當貝絲自暴自棄時,是孤兒院的朋友來到她身邊,讓她帶著自己積攢的法學院學費去俄羅斯比賽。而全劇的華彩時刻是貝絲時隔多年再次進入她第一次學棋的地下室時看見的場景:她的啟蒙老師、清潔工薩貝先生已經(jīng)去世,在黑暗逼仄的地下室里卻有老人留下的一墻剪報——他已經(jīng)消失的目光跟隨她、愛護她、鼓勵她,注視著她從孤兒院的孩子變成全美象棋冠軍。
?
最后貝絲贏得與伯格夫的再次對弈自然是天賦和能力的勝利,但也不僅僅如此:在封棋當夜,為了對抗蘇聯(lián)人的集體智慧和精準分析,曾經(jīng)在貝絲生命中出現(xiàn)過的棋手聚在一起,利用時差幫她分析棋局。當她接到那通遠洋電話,我們真正明白她不是孤身一人。這一次,在蘇聯(lián)的莊重穹頂下,她滴酒未沾,意識清楚,卻在屋頂上再次看見她熟悉的幻覺:棋盤鋪展,棋子拱動,可能的棋路依次浮現(xiàn)。她的能力不是因為瘋狂或藥物,僅僅是因為她本就可以。
?
貝絲·哈蒙的形象借鑒了美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Bobby Fischer的經(jīng)歷,后者天縱英才,卻沉溺于藥物,甚至因為違反國家規(guī)定而被流放。相較于原型人物的悲劇結局,小說和劇集做出了更為樂觀的改編——貝絲終于擺脫了藥物,領會到了自己天賦的真正來源。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她的大師課上借《禮物》一書解剖“天賦”的概念:在英語中,“有天賦”即為“受饋贈的(gifted)”,而天才也是“接受了禮物的人”。這禮物并非上天或某個超驗存在的神恩,而是先輩的禮物。作家們通過閱讀和體驗獲得了先輩和周圍人的饋贈,又將這份禮物通過作品饋贈給后來人。貝絲,這個象棋天才少女,也是受饋贈的人,禮物是養(yǎng)母和她在車上輕輕相握的手,是對手和朋友的磨礪與鼓勵,是老師的啟蒙,是她自己日夜不倦的閱讀和思考以及在腦中反復走出的棋局。
?
女性的成長小說
?
我們反復閱讀成長的故事,但這些成長往往都是男孩的成長。一個男孩如何成長為男人?通過冒險、聆聽導師、跨過山海、屠龍斬妖。但女性的成長主題在文學和影視中卻是鳳毛麟角,并總以戀愛故事的形式出現(xiàn)。仿佛女性的成長必須要通過愛情作為中介,她們的成長是被一個個男人所錨定的。
?
《后翼棄兵》拋棄了這種戀愛故事的框架,將“一個女人的成長”變成了“一個人的成長”。貝絲愛過人,也被人愛過,但愛情不再成為這個成長故事的中心。她身為女棋手,周圍男性的目光總是逼視她,擠壓她,挑釁她。在寧靜而精細的運鏡和美術風格中,我們似乎能感到她承受的無形壓力和凝視:她想下棋,但媒體總關心她的性別;她試圖和同齡女孩交流,而她們的談話主題卻總是圍繞男孩。這個故事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女權主義”敘事,卻將當時的女性生存狀況作為背景呈現(xiàn)出來:生母是個數(shù)學天才,卻被丈夫拋棄而開車自殺;養(yǎng)母是個家庭主婦,經(jīng)濟上依靠丈夫,放棄了自己的鋼琴夢想,最后在愛情的幻滅中去世;孤兒院的黑人女性朋友只能靠色相獲得法律事務所的工作,一邊當上司的情婦,一邊攢錢試圖離開這個生活泥淖。
?
“女性獨立”和“女性解放”從未成為劇集的明確主題,卻作為暗線和背景貫穿全劇。最終的答案也是靜水深流式的:貝絲下棋,她的美貌、她的年少、她的性別仿佛都消失了,只有棋盤是真的。所有剝離她、異化她的目光也都消失了。她放棄她的皇后,而小兵在底線變成新后。那個蘇聯(lián)人將自己的王送到她手里,露出激賞的、超越性別的微笑。
?
他說:“你贏了,拿去吧?!?/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