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南 更一百年誰識我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李經緯 日期: 2021-09-23

“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繼承和發(fā)展知識,以服務于國家、民族和人類。這就是我為什么越來越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的緣故”

劉世南??1923年生于江西吉安,文史學者,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代表作有 《清詩流派史》 《在學術殿堂外》 《大螺居詩文存》 等,其中 《清詩流派史》 被學界視為清詩研究的經典著作之一。曾任 《全清詩》 編纂委員會顧問、江西省古籍整理中心組成員、《豫章叢書》 整理編輯委員會首席學術顧問。

?

“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8月4日上午11點半,一位99歲老人的骨灰被撒在了南昌贛江中,回歸到這片他摯愛的土地里。三天前的晚上,文史大家、詩人劉世南于家中安詳離世。

作出這樣的安排,是劉世南的遺愿。他生前極為服膺錢鐘書,曾致信錢鐘書,希望能當他的學術助手,因此希望死后能像錢鐘書一樣喪禮從簡,不留骨灰。

1948年,高一肆業(yè)的劉世南在江西遂川縣中學教高中語文與初中歷史,有一位叫王先榮的同事,因為都熱愛文學,所以兩人時常閑聊。某次,王先榮轉述藍田國立師范學院的軼事:學院有一對父子教授,父親叫錢基博,兒子叫錢鐘書。這位錢鐘書先生少年英俊,非常高傲,有一次在課堂上居然對學生們說:“家父讀的書太少?!庇械膶W生不以為然,把這話轉告錢基博,老先生卻說:“他說得對,我是沒有他讀的書多。首先,他懂得好幾種外文,我卻只能看林琴南譯的《茶花女遺事》;其次,就是中國的古書,他也比我讀得多。”

聽到這個故事,一般人都覺得錢鐘書太過狂妄,但劉世南卻十分欽佩錢鐘書,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凡是學識高明的人,總不能被一般俗人所了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共同語言,俗人自然以他們?yōu)榭窳恕薄?/p>

“文革”十年,被下放到江西新建縣(今南昌市新建區(qū))鐵河中學的劉世南以為錢鐘書劫數難逃。誰料卻在1977年國慶節(jié)后幾天的《人民日報》上,看到國慶觀禮代表名單中赫然寫有“錢鐘書”三字。劉世南大喜過望,覺得上天總算給中國留下了一顆讀書的種子。為此,他寄出了給錢鐘書的第一封信。一段值得稱道的交誼開始了。

信中除表達對錢鐘書的服膺、希望成為錢鐘書助手的意愿之外,還附寄了一篇題為《談古文的標點、注釋和翻譯》(后由呂叔湘推薦發(fā)表在《中國語文》)的論文,糾正上海古籍等出版社的注本錯誤,并分析其原因。同時信中還列舉了侯外廬、周振甫兩位的錯誤。

錢鐘書收到信后,對劉世南的學殖非常欣賞。他雖然不同意劉世南拜師、當助手,但積極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薦名不見經傳的劉世南。

高一肆業(yè)的劉世南,為何能讓錢鐘書僅憑一封信與一篇論文便積極向社科院等單位推薦?

1923年出生的劉世南,父親是前清秀才。他在父親的指導下接受傳統(tǒng)教育,3歲識字,5歲讀書,每天由父親講解之后,理解性背誦,如此堅持了12年,所涉書目包括《小學集注》、“四書”、《詩經》《尚書》《左傳》《綱鑒總論》。

當時家中藏書頗豐,甚至藏有“九通”(指《文獻通考》《通典》《通志》《續(xù)通典》《清通典》《續(xù)通志》《清通志》《續(xù)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等大部頭,劉世南得以廣泛涉獵古今文史及西方新書,此后終身以讀書為樂。在讀書的同時,劉世南還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了七八年文言寫作。

可以說,劉世南青少年時代接受的是傳統(tǒng)中國讀書人的教育,不僅為他日后的學術成就打下堅實基礎,也對他淡泊、耿介的士人性格的形成有深遠影響。

到了1941年,因為抗戰(zhàn)持續(xù),家中存款化為烏有,劉世南剛讀完高一便被迫輟學,后從事中學國文教育。

那段時期,劉世南在一本英文雜志上看到了錢穆的自傳。由此得知錢穆并未讀過大學,在執(zhí)教小學之余,通過刻苦的自學,最終獲聘為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等校的教授。“這給我極大鼓勵。我想,我讀了12年的古書,基礎也許不比他差,關鍵就在于能否刻苦,而且持之以恒。他能這樣,我為什么不能這樣?”劉世南在一次訪談中說。

就這樣,劉世南把錢穆提到的古人讀書法“柔日讀經,剛日讀史”稍加改變,按照“柔日讀子,剛日讀英文”的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即使后來在江西師范大學退休之后,這樣的日課仍堅持不懈。

1979年,經汪木蘭、唐滿先、周邵馨等人(皆為劉世南在永新中學時所教的學生)的推薦,劉世南調到了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工作。劉世南在《在學術的殿堂外》一書中回憶,當時他對汪木蘭等學生說:“你們推薦我到師大教書,我最感激你們的,不是使我當上了大學老師,而是讓我跳進了知識的海洋,任情游泳。”

“每次從書庫出來,走到校圖大門的臺階上,陽光和微風照拂著我全身,我抬頭注視著藍天,內心喃喃自語:‘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不以學術徇利祿

調入江西師范大學后,劉世南因為高中肆業(yè)及某些言論受到排擠,被安排到中文系的《讀寫月報》編輯部,不能給本科生上課。劉世南為了抗議這種不公平的對待,曾要求調離江西師大,但時任江西師大黨委書記鄭光榮愛才,他了解內情,向有關人說:“你們認為他不適宜教本科生,好的,以后叫他專帶研究生好了?!庇纱耍瑒⑹滥吓c另外一位老教授劉方元(錢基博弟子)一起帶研究生。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郭丹是劉世南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貞浧鹕险n的情形,他十分佩服老師驚人的記憶力,“劉老師不僅能背四書、《詩經》、《楚辭》這些,就是沒有韻的《左傳》,整整19萬字的原文,他都能信手拈來。當時劉老師給我們上《左傳》課,他就拿著一張小卡片,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講?!?/p>

劉世南也要求學生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當時江西師大的研究生住在青藍湖旁,他們的宿舍窗戶正對著校道,劉世南經常在晚上11點多經過,看看他的學生是否還在用功讀書。郭丹說:“幸好那時候我們這些碩士都比較晚睡,基本沒有一個人在12點前睡覺的。”

劉世南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校和系里的圖書館。即使是除夕當天,他也手不釋卷,直到閉館。某年他在寫給學生郭丹的信中說:“現在是除夕下午近4點鐘,圖書館閱覽廳里只有我和張館長兩人;張館長親自值班,坐在閱覽廳陪我,等我讀書讀到4點關門,現在正看著我微笑?!备尮ん@訝的是,2015年的大年初一上午9點20分,他給老師打電話拜年,結果年逾90的老師竟然在電話的另一頭對他說:“校圖書館已經放假,我現在在省圖書館看書?!?/p>

最初調入江西師大,劉世南沒有任何職稱。1982年初評職稱時,系里認為劉世南的學術水平應該評副教授。但系領導保險起見,勸說他先報講師,他坦然接受。以至于后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呂叔湘聽說劉世南只是講師時,只有驚愕、嘆息。

幾年后,合作已久的劉方元幾次勸說劉世南申報正教授職稱,劉世南認為“假如自己實至名歸,這事應該由組織上去考慮”,并未申報,結果67歲的劉世南以副教授職稱退休。

劉世南在《師友偶記》中解釋,“那是因為我不以學術徇利祿?!焙髞硭麖碾s志上知道了沈志華曾作為獨立學者,在高校之外自由做研究,說:“沈志華這樣的自由人真讓人羨慕,可是一般學人沒法學習他。他是先下海經商發(fā)了大財,才洗手轉行來搞學術研究的。”

在教學之余,劉世南積15年之功寫作《清詩流派史》,其間沒有申請過一分錢的項目、科研經費。

1995年《清詩流派史》先在文津出版社出版,后又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自費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古籍部的編輯聽說了此事,十分難過,決定請劉世南選注清代古文,以此稿費作為補償。

?

《清詩流派史》一書的價值,在學術界早有定論,被稱為清詩研究的經典著作,已故四川大學教授白敦仁評價該書:“如大禹治水,分疆畫野,流派分明”,“若網在綱,二百年詩歌發(fā)展痕跡,覺眉目清楚,了然于心”,足見該書的價值。但更為重要的是劉世南著書的宗旨與態(tài)度。

他以顧炎武所謂的著作“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而后為之”為目標,填補清詩史研究的空白,自言:“躁,心態(tài)浮躁,競,追逐名利。兩者治學大忌,必須堅決消弭。我寫此書的15年,是包括在編時的10年和退休后的5年。我沒有考慮過寫此書和評職稱的關系,也沒有參加過任何評獎活動,想到的只是這工作體現了我的人生價值。”

而在具體的寫作中,劉世南通過研究清代士大夫的心靈史,抉發(fā)他們在專制政治壓力之下的掙扎、彷徨與追求,從而論證自己所信仰的治平之道。

書中對清代詩人吳兆騫所謂“遷謫日久,失其天性”的剖析極為深刻。劉世南寫道:“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啟發(fā):憤怒固然出詩人,但這首先得有個允許你憤怒的環(huán)境。如果處身于極端專制的高壓之下,你連憤怒也不可能,哪里還會有真正的創(chuàng)作。秦朝沒有文學(除了李斯的歌功頌德之作),其他最黑暗的專制野蠻時代也沒有真正的文藝,不僅是客觀條件不允許作家說真話,某些作家甚至主觀上也喪失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吳兆騫這則詩論就說出了作家主觀條件的問題。所以,它是深刻的,是前無古人的。他的靈魂深處的躁動和苦悶,實在類似司馬遷。但司馬遷能利用私家修史的地下活動,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謗書”——《史記》。吳兆騫遭難后的23年,卻始終生活在專制魔掌之下,連內心世界也毫無自由。他只能在‘失其天性’的情況下,被迫扭曲地寫出自己的某些痛苦。這就是紀昀等人所謂‘自知罪重譴輕,心甘竄謫,但有悲苦之音,而絕無怨懟君上之意’?!?/p>

經歷過新舊時期的劉世南,將他的感悟與思考傾注到了這部《清詩流派史》。該書除了是一本經典學術著作外,又何嘗不是一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士大夫淑世之作呢?

▲劉世南在書店的活動上 圖/受訪者提供


淑世的知識分子

“學術研究,是我主要的生活內容,也是我的生命價值。我從事科研,不是為了職稱、獎金,以及其他福利,而是為了自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繼承和發(fā)展知識,以服務于國家、民族和人類。這就是我為什么越來越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的緣故?!?/p>

因為有這樣的信念,劉世南痛感于科研量化對學術的傷害,多年來奔走呼號。2003年,他在浙江大學講學,與幾位年輕博士相交。巡回浙閩數省講學,回到南昌家中后,收到浙江大學朱則杰教授的來信。信中說,一位博士可能是博士階段硬要在某級刊物發(fā)表多少文章,導致不堪重負。

聽到這事的劉世南驚愕莫名,氣憤不已。因為他深知“學術研究如蠶吐絲、蜂釀蜜,怎能規(guī)定每年要發(fā)幾篇論文到核心期刊上、一年要出幾本專著?這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徒然造成弄虛作假的風氣?!?/p>

他認同資中筠的觀點,“文科,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出大儒?!钡囵B(yǎng)大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積累數十年的學養(yǎng)與識見。而科研量化考核,逼迫著眾多學者被動地產出“短、平、快”論文,其中價值必然要打很大的折扣。“按照這種考核方法,錢鐘書先生也可能連續(xù)幾年不及格?!?/p>

在這樣高強度、快節(jié)奏的大環(huán)境下,古典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也出現了問題。那就是古籍點注者水平不過硬,點注質量差,斷句、標點錯誤多,注釋硬傷累累。更有一種怪象:“古籍的標點或注釋,和其他學術論文與專著比起來,獎金方面差距很大。決策人不了解,‘儉腹高談’的人,論著可以倚馬千言,其實大多‘著書不立說’,要他動手標點古籍,馬腳便露出來了。這種事還少嗎?”

劉世南對此反復向相關部門反映,向各高校、機構反復強調古典文學研究人才應該要有扎實的根底與素養(yǎng)。他提出了幾個要求,其中要精讀打好根底的書,特別指出“十三經”必須要全部閱讀,“不但通讀,還要熟讀其中的《論》《孟》《易》《書》《詩》《禮記》與《左傳》。因為自兩漢以迄明、清,中國的文人,無不從小就熟讀這些經典,你要研究他們所作詩、文,怎能不了解他們讀過的主要書籍?”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劉世南強調“要學會寫古文、駢文、舊詩和詞”。他強調:研究古典文學的,不會創(chuàng)作,其分析評論古人作品和理論,往往隔靴搔癢,不能鞭辟入里,所作只是一些模糊影響之談。而現在許多青年學者雖然勤讀詩話、廣究文論,但是因為舊學功底不扎實,又不通詩文創(chuàng)作,往往只能皮傅于西方詩論、文論及既往的傳統(tǒng)觀點,以此震驚俗人,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

劉世南的古典詩文水平很高,力主典雅,詩求融冶唐宋,唐肌宋骨。他的詩頗多因時而發(fā),所以對于前引吳兆騫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才能剖析得如此深刻貼切。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對古典文學研究的反哺。

對學術一絲不茍的劉世南,在生活上卻極其簡單。為了節(jié)省時間到圖書館讀書,時常一次弄好十天半個月的菜。衣物、鞋子也多是撿畢業(yè)學生丟棄的。郭丹說:“劉老師是位很純粹的人。除了讀書做研究,其他方面都不太在意。記得我還在學校的時候,有次劉老師在圖書館看書,突然下起大雨來。然后看見師母不僅送雨傘過來,還順帶著把雨鞋也帶過來。我說師母真的太細心了。師母說:‘世南他人粗心得很,不給他準備好,他肯定都要淋濕了’?!?/p>

劉世南伉儷并未育有子女,隨著妻子的離世,劉世南萌生了將畢生省下來的錢捐出去的念頭,用以資助那些需要幫助且值得幫助的寒門子弟。他對日常照顧他的李陶生說:“我雖然有親人,但是他們生活都很寬裕,不需要我的幫助,我不會錦上添花。而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則要雪中送炭。”

“2018年老師住院時,我過去看他。希望他能吃好一點,補充點營養(yǎng)。我就給他包了兩千塊錢紅包。結果他當場就交給陶生,囑咐他把錢存好,加到給貧困生的錢里頭?!惫せ貞浀馈?/p>

這就是劉世南,一位淡泊、純粹的知識分子。他并不困守書齋,而是時刻關心著國家、民族命運,年輕時更曾嘗試勸劉峙(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學傅作義起義。晚年仍力學不倦,著述不斷,并為學術的健康發(fā)展不斷奔走、呼號,堪稱國士?!袄蠋熯@樣的經歷和學問功底,是我們這些后輩很難復制、企及的?!?/p>

“章門晚臥大螺居。狐正首丘也不如。更一百年誰識我,已無好夢到華胥。”這首七絕是劉世南在2020年歲末寫的,對于第三句的發(fā)問,一千年前,同為江西人的黃庭堅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在《題伯時畫嚴子陵釣灘》中稱頌嚴光說:“平生久要劉文叔,不肯為渠作三公。能令漢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絲風?!?/p>

化作贛江一絲清風的劉世南,必然會繼續(xù)沾溉、影響后學。

(參考文獻:劉世南《師友偶記》《在學術的殿堂外》《清詩流派史》;感謝福建師范大學郭丹教授、江西師范大學劉松來教授的幫助)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8期 總第818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30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