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第133屆廣交會在廣州開幕,本屆廣交會全面恢復線下辦展,是歷史上展覽面積最大、參展企業(yè)數量最多的一屆。與此同時,首部以廣交會為題材的音樂劇《廣交天下》于4月15日在廣州友誼劇院上演,劇中以人物的命運與廣交會的發(fā)展、變遷結合,反映廣交會的輝煌歷程。導演兼編劇閆兵說:“希望這部本土原創(chuàng)音樂劇為新一屆廣交會、為廣東文化市場獻上一份青春時尚的禮物?!?/p>
《廣交天下》的故事圍繞承諾展開。1957年的春天,在第一屆廣交會上,展會工作人員喬誠遇見了來自法國的商人伊莎貝拉,兩人因廣東名產香云紗心生情愫,定下在廣交會上再度相見的承諾。66年后,第133屆廣交會開幕,喬誠的孫女一諾決心借助廣交會線上平臺“云上廣交”幫喬誠和伊莎貝拉實現諾言。
《廣交天下》的聯合編劇馮敏儀認為,商人以誠信為本,信守承諾至關重要,“喬誠對伊莎貝拉的承諾,象征廣交會對天下的承諾?!弊鳛橐晃辉趶V州出生長大的文藝工作者,馮敏儀在為這部劇增添廣州特色的同時,著重刻畫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交集。她希望觀眾能跟著劇中舞臺“打卡”廣州,感受本土的人情味,“廣交會除了金錢往來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情誼的傳遞?!?/p>
“廣交天下都是愛”
南方人物周刊:《廣交天下》這部劇以廣交會為主題,你是從哪個階段加入創(chuàng)作的?
馮敏儀:2022年上半年,閆兵導演邀請我加入創(chuàng)作,他是一位很負責任、很有創(chuàng)意的導演,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在我加入之前,閆兵導演已經寫了兩版比較詳細的劇本大綱,我加入之后開始討論第三版大綱,然后慢慢細化,形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我們采用了一個雙線結構,男女主人公的故事線和他們后輩的故事線形成雙線的交叉。另外,我本身是廣州人,也是粵劇編劇,我加入之后更多地增添了一些廣府的元素,還將一些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都融入了劇里。
南方人物周刊:廣交會是以商會友的平臺,主要進行的是商貿活動,《廣交天下》為什么選擇以愛情作為主題,并在劇中展示多樣的老廣州生活情境?
馮敏儀:廣交會是中國對外的重要貿易窗口,是一個世界性的展會,但是我們要用藝術的手法去創(chuàng)作,要提取大家有共鳴的一些主題,比如愛。我們的主題定為“廣交天下都是愛”,《廣交天下》音樂劇劇名的英文翻譯“Bond of Love”,意為愛的紐帶。其中的愛不只是男女主角喬誠跟伊莎貝拉的愛,還有很多人情味,有廣東的溫度、中國的溫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中國情懷都在里面得以呈現。在廣交會66年的變遷里,我們通過人物的悲歡離合,把廣交會的溫度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我相信這樣觀眾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感情支點,看到自己過去生活的一些縮影。
女主角伊莎貝拉既是一個法國的商人,同時也是一個被中國保姆帶大的有一定中國文化基礎的人,代表了千千萬萬對中國友好的來參加首屆廣交會的國際友人。喬誠既是一個老廣州,也是一名廣交會的工作人員,還是一個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沖動和純粹。我們把“誠”字作為他的名字,讓他成就守候一生的承諾。而喬誠對伊莎貝拉的承諾,象征廣交會對天下的承諾,對我們所有友好國家的承諾,我們永遠歡迎朋友們的到來。
再比如劇中人物秦志榮回廣州尋親的這段情節(jié),取材自我的舅公。我的舅公是一位在香港的南北行商人,早年回來參加過多屆廣交會,和很多參展商一起住人民南路的新亞酒店。除了參加廣交會談生意之外,他還會探望在廣州的親人,并且?guī)椭环奖慊貋淼南愀叟笥褜びH、傳遞家書。在劇中秦志榮通過廣交會的平臺,重新跟親人重逢,我們想告訴觀眾,廣交會除了金錢往來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情誼的傳遞。
商業(yè)是城市的血脈
南方人物周刊:你說到劇本中加入了很多廣府元素,具體而言有哪些?希望通過這些元素傳遞什么信息?
馮敏儀:首先我覺得廣州是千年商都,是一個既時尚又古老的地方。我們平常的生活里就充滿了歷史痕跡,比如說騎樓、滿洲窗,這些都在劇里有所呈現。其次是“食在廣州”,劇中很多廣州小吃,例如腸粉、雞公欖、涼茶、炒田螺。炒田螺的小販原型是寶業(yè)路上的炒螺明,有一句歌詞講他有好歌喉,是因為炒螺明特別喜歡唱歌。這種本土的個性化的東西,我們在劇里都設計了一兩句唱段去呈現。
在歌曲的應用上,我們也加入了廣州的元素,比如童謠《月光光》,邀請了廣東粵劇院一位優(yōu)秀的老旦演員袁陳玉,《廣交天下》音樂總監(jiān)及作曲杜鳴老師建議她唱出“童年時候奶奶在耳邊哄你睡覺”的感覺,我覺得她完成得很好,挺催淚的。再比如加入粵曲《花田錯會》,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紐帶是一條香云紗絲巾?!痘ㄌ镥e會》有一段唱的就是因絲巾而起的一個愛情故事,與劇中個人命運貼切,當他們多年之后再次重逢,我們就有一句唱詞是講他們“最終相會花田”。
香云紗本身是廣東順德的特產,其染整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塊香云紗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也想通過香云紗絲巾來寓意愛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們每個人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東西。
南方人物周刊:你剛剛說到雙線敘事,劇中男女主人公喬誠和伊莎貝拉有一個游城情節(jié),66年以后,喬誠的孫女一諾又帶著法國記者萊奧游城,廣州城發(fā)展的縮影在這兩次游城之間是怎么體現的?
馮敏儀:舞臺上呈現了不同時期的廣州,1957年的廣州是怎樣的,2023年的廣州又是怎樣的,大家可能會留意到其中變與不變的東西。比如我們吃的東西基本還是一樣的,但是生活方式上已經做了調整,多了很多新的東西,像高樓林立的新廣州的氣象,包括外賣小哥等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間,新舊之間,廣州的人情味是沒有變的,商業(yè)也始終是這座城市重要的血脈。
廣交會的歷史是國家發(fā)展史的縮影
南方人物周刊:直至2023年,廣交會舉辦了133屆,其中涉及的歷史和人物紛繁龐雜,取材的時候,有沒有令你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
馮敏儀:我們查閱了廣交會自第一屆開始的整個發(fā)展歷程,很多真實的人物和事件被用在了劇本中。比如說場館之夜,就是真實事件改編。當時因為賓館爆滿,廣交會的工作人員把自己的辦公室騰出來睡在展館里,來滿足客商的需求。秦志榮的原型更多地取材自我們廣交會一位老朋友李歡先生,他從首屆一直到132屆都來參加,參展就像回家一樣。好寶、好妮的形象也是我們在采風過程中了解到的,它們是廣交會的吉祥物,我們希望把它們放在舞臺上,能夠代表我們廣交會的活力。
我們在看資料的時候,感受到從世界各地到來的客商跟我們的關系真的都很好,有一個外國人形容跟參展商的關系親如姐弟,他說“這就是我異國的姐姐”。廣交會的工作人員和參展商們因為這個平臺而結識,慢慢地變成家人。這種感覺其實是挺溫馨的,既做貿易,也有一種情誼的交流,聚在“廣交天下”里,我們可以交朋友,我們在這里能夠找到愛。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設計人物和情節(jié)的時候,怎么樣讓人物的命運和國家的發(fā)展交織在一起?
馮敏儀:經過66年的歷史變遷,我們國家更加強大、社會更加開放、經濟更加繁榮。在劇本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更加能夠感知到祖國繁榮的背后,是很多人在負重前行。喬誠有一句唱詞講“相思鳥”,其實是在講首屆廣交會的一個亮眼成績,賣出了10萬只相思鳥。首屆廣交會出口成交的1754萬美元中,農副產品占比超六成,能感覺到我們是傾全國之力拿出商品去跟國際友人交易,但是現在我們國力強盛、科技發(fā)達,拿出來的是領先于世界的技術。大國崛起的成長史,就濃縮在咱們廣交會的一次次舉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