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報道詳見《一位民間放映者的公共放映故事》)
我對公共放映最初的認識源于大學(xué)時代的校園放映,那時候我在院系學(xué)生會擔(dān)任某個職務(wù),任務(wù)之一是每周四放映一場電影。電影院當(dāng)然也是公共場所,但觀眾與觀眾之間是零散的,他們看同一場電影,彼此卻不會產(chǎn)生言語和思想的交集。
每周決定放什么電影讓我痛苦,我必須考慮幾個問題,為什么要讓大家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有什么獨特價值,能不能引起討論的興趣。一年后,我將這個任務(wù)轉(zhuǎn)交給師妹,感到松了口氣。其實我很享受放映的氛圍,大家一起坐在漆黑的教室里,人不多,幾人或十幾人,安靜地觀看,又因為最后要發(fā)言,精神高度集中,總想從影片中得到些什么,于是它對你而言不僅僅是過眼云煙,而且成了表達自我的介質(zhì)。
那時候的電影討論,也是我除了小組作業(yè)以外難得的開放討論,走出校園后,愈加感受到公共討論空間的稀少。我和一個朋友聊起這個話題,他在北京工作,熱愛精釀,他說要運營一個公共討論空間實在太難,要有時間,要有場地,要有盈利方式,在城市里,你只能期待一個有公共關(guān)懷的酒吧老板。我想起了略薩的《酒吧長談》。
朋友補充說,酒吧即興討論的缺點也很明顯,你們也許沒有共同的討論基礎(chǔ)。但公共放映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影片本身就是共享的文本,即使不了解影片背后的社會事件或背景,影片里的故事和人生是被共同感知的。所以我覺得,通過公共放映創(chuàng)造公共討論空間的人是可敬的。
周一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公共空間維護者,他不排斥任何人進入其中,不設(shè)置任何討論的門檻,他會把討論引向公共價值,但同樣期待參與者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且他是一個天生的分享者,有想盡力去傳達的東西。
他想傳達對每一個鮮活生命的尊重,無論是否怪異或邊緣,他傾向于放映記錄真實生命的紀錄片。他想傳達對常識和理想主義的堅守,在新冠疫情引起恐慌和封閉的時候,堅持舉辦影像周活動,他將志愿者招募的主題定為“萬馬齊喑,呼吸正?!?。他想傳達對此時、此地的關(guān)心,他放映青年導(dǎo)演的影片,舉辦江西主題的影像周,目的之一是激發(fā)本土影像創(chuàng)作,他期待江西能出現(xiàn)像《路邊野餐》一樣的在地性作品。
人總會逃離不喜歡的故鄉(xiāng),周一的邏輯是,如果討厭,那就創(chuàng)造喜歡的理由。我羨慕他,他有扎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