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歸流量,創(chuàng)作的歸創(chuàng)作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愷哥 日期: 2024-08-10

(本文首發(fā)于南方人物周刊)

近幾個月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先是掀起了一股“考古”《如懿傳》(2018)的狂歡:不少博主在視頻平臺吐槽這部古裝劇的短視頻被主演團隊投訴下架,這一舉動反而激起了觀眾的逆反心理,更多人加入進來,從電視劇一路考古到幕后紀錄片,深挖一部失敗的電視劇是如何煉成的。

在觀眾眼中,為《如懿傳》拍攝的大型幕后紀錄片,因為劇集的不如人意、褒貶不一,變成了資本和強勢演員橫行劇組的佐證——人們逐幀尋找主演修改劇本的痕跡、對應上電視劇里尷尬的嘟嘴表情和大白話臺詞,再從導演和配角演員的神態(tài)和表情中解讀出身不由己的狀態(tài),共情劇組打工人的唯唯諾諾。

很快,人們的注意力又轉(zhuǎn)移到另一部古裝劇《天盛長歌》(2018),原著中的大女主設定最終呈現(xiàn)為大男主戲,男主角在劇組中似乎擁有相當?shù)脑捳Z權(quán),但拿出的表演卻無法完全服眾,奇怪的臺詞演繹片段被截出來配上特效,成為網(wǎng)絡熱梗。值得關注的是,這兩起“考古”風波中,引起觀眾逆反的除了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演員團隊或粉絲投訴下架網(wǎng)友評論或原著作者等在現(xiàn)實中的行為,這種聽不得異見的傲慢、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傲慢的行更為讓人惱怒。

如今,媒介形態(tài)和觀看方式都已不同以往,演員正在全方位接受審視,作為消費者的觀眾自然有點評的權(quán)利——在上面兩個例子中,大咖演員與配角演員甚至導演、編劇的對比很容易讓人代入自己的經(jīng)歷,這就像是空有頭銜的關系戶進了公司,過去普通員工會忍氣吞聲,但00后選擇整頓職場。

變化正在悄然發(fā)生。學者毛尖提到過,影視劇是全中國最封建的地方,按地位財產(chǎn)分配顏值,再按顏值分配道德和未來。這種拜高踩低的現(xiàn)象不僅解釋了《如懿傳》備受詬病的敘事邏輯,放在現(xiàn)實中的演藝圈也適用——在信息差時代,點評的話筒掌握在電影報刊等少數(shù)媒體手中,一個演員可以通過合適的角色和不多的采訪,營造“出世”的文藝濾鏡,成為受人尊敬的“電影咖”,即使是改了幾行劇本也會被解釋為錦上添花。

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chǎn)影視劇的形態(tài)也因此演變成“演員中心制”。受歡迎的演員足以撐起一部作品的收視或票房,直接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天平逐漸失衡,導演、制片人向明星演員妥協(xié),天價片酬、番位爭奪、摳圖替身、粉絲大戰(zhàn)等匪夷所思的行為都與此不無關系。

大劇組和明星演員看似各取所需,只是當演員尚能完成角色任務時,矛盾不見得凸顯,一旦作品“翻車”,引起群嘲也就不難理解了。隨著演員“入世”和更多幕后實況的曝光,人們不再盲目崇拜演員身上的光環(huán),粉絲行為更是給普通觀眾帶來抵觸情緒,曾經(jīng)的票房靈藥開始失效。

但嘲諷《如懿傳》和《天盛長歌》,只是觀眾對于當下文藝作品感到失望的一個情緒宣泄口。人們并非要針對某一個演員,而是不滿自己消費的文藝作品遭到魔改和降質(zhì)。大牌演員祛魅,下一個又會輪到誰呢?是自帶粉絲戰(zhàn)斗力的流量鮮肉?一部高分作品吃到老的自負導演?掌握了社會情緒和狗血密碼的編劇?

影視劇市場是現(xiàn)實的,對文藝作品的強暴從來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不同的面目而已。舊的流量已去,新的流量正大行其道;狗血的青春片不吃香了,堆砌著爽文元素、披著社會題材外衣的“奶頭樂”卷土重來。

只是當觀眾開始“用腳投票”,行業(yè)或多或少發(fā)生了改變:近年來意外出圈的高口碑國產(chǎn)劇,反倒回歸到了應有的創(chuàng)作中心制——在《漫長的季節(jié)》(2023)和《我的阿勒泰》(2024)中,導演專心把控影片質(zhì)量,戲骨貢獻精彩表演,青年演員嶄露頭角,制片人負責投資營銷事宜,尊重專業(yè)的人,讓他們各司其職,觀眾才會看到不一樣的作品。只有從業(yè)者和觀眾一起用行動推翻影視圈的封建制,新的秩序才有可能建立起來。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
出版時間:2024年09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