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性質(zhì),每周都有固定的預約,出差的機會屈指可數(shù)。偶爾被安排一回,就像度假一樣珍惜。我常常感到,同樣的勞動,換到一個新奇的地方去做,好比說,走路、搭公交,固然會有初來乍到的焦慮,但能量消耗遠遠更少。日復一日的勞碌,終于透了口氣,甚至每一天的時間仿佛也多出來了。
我曾經(jīng)參加過一段封閉式的正念減壓訓練,每天從早上6點開始上課,直到晚上9點,中間只有短短的時間休息和用餐。奇怪的是,這樣高強度的工作量,所有參與者卻神清氣爽、應付裕如。當時住在北京蟹島的度假村,清早起床,洗漱完畢,大家披星戴月地走去教室,彼此微笑寒暄。兩百多個學員,好像參加一個盛大的集會那樣成群聚攏。北京的秋天很冷,空氣干燥而清洌。到晚上課程結束,大家又有說有笑地結伴回屋。身體是疲憊的,心情卻輕松得很。洗完澡,同屋的室友還可以聊好一會兒天,要么翻翻書,歪在床上看看電視也可以。會詫異一天怎么有這么多時間!上完十幾個小時的課,居然還有得剩!
我在想,平時工作一小會兒就那么煩,是為什么呢?
最近又在上海參加培訓,上午8點半到12點,下午2點到6點,正好跟我平時上班的時間差不多,然而每天的心情大不相同。早上鬧鈴一響,翻身下床,既不念叨著“再多睡5分鐘”,也沒有被迫醒來的悶悶不樂。自然而然地,一天就開始了。真覺得困?燒水沖個咖啡。晚上還有那么多空閑,早點睡。再說了,中午兩個鐘頭,吃完飯都可以補個午覺——看,這時間多經(jīng)用!
晚上下了課,還想見幾個朋友,找一家好吃的館子。撘地鐵,要換好幾條線,換就換吧,不為難。高峰期的地鐵沒有座位,又悶又熱。我抓著吊環(huán),一邊悠閑地數(shù)著站名,一邊想:“為什么連擠地鐵也變得不那么痛苦了呢?”
我立刻想到了答案——因為知道不用一輩子擠下去。
當一件事情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偶一為之,它帶來的煩惱便如過眼云煙般輕淡,而任何一點快樂都會彌足珍貴,不可復得。地鐵太擠,怕什么呢?馬上就要回家了;早飯沒吃好,馬上就要回家了;住的地方到上課的地點交通不便,馬上就要回家了;酒店條件好差,房小床硬沒電梯,馬上就要回家了……對吧?簡直是一切抱怨的萬能解法:你反正不用在這個地方待一輩子。
這讓我意識到,真正可怕的想法是“我會無休止地陷入這樣的生活”。哪怕一點最微小的麻煩經(jīng)過了它的渲染,也會變得骨鯁在喉。如果無休止地擠地鐵,如果無休止地被鬧鈴叫起,無休止地從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9點,無休止地消耗,無休止地住著狹小的房間……我無法再想象下去。做的事情并沒變,早出晚歸,可一旦把它當作生活中的常態(tài),立刻變得讓人充滿厭倦。
認知心理治療主張,人們的負擔都由想法帶來。出差快樂的前提,是在想法上把它看成了日常生活以外的變奏,一個暫停,一種調(diào)劑。那些出差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的商務人士,坐頭等艙,住五星級,恐怕再不會以此為樂。因為他們“永遠”不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一個城市待著,“出差”變成了永無休止的折磨。
所以對一種生活狀態(tài)來說,“永恒”其實是一個極可怕的詛咒。聚散終有時,這個念頭固然讓人神傷,但也許才是生活最好的調(diào)味料,因為分離,因為不舍。過客才是風景的知音。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出國的同學回來探望,看哪里都好,在學校食堂吃得津津有味。我哭笑不得:“這東西咱們以前不都吃膩了嗎?”但我知道他們的心情,和所有過客一樣:“吃一頓就少一頓了?!?/p>
我疑心那才是生命本來應有的狀態(tài)。人活一世,有時會覺得太漫長了,長到跟“永恒”也差不多。多少憂懼、疲乏和厭棄由此而生。但那不過是一種錯覺,生活總是變化的。從一個城市跳到另一個城市,從一種生活進入另一種生活,從一些人身邊來到另一些人身邊。快如一周的旅途,慢如一生的變老。再怎么稀松平常的日子,“過一天就少一天了”。有時想想,這念頭還挺讓人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