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 | 不愛運動,是因為太愛動腦?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文 游識猷 日期: 2018-01-03

無數(shù)研究顯示,最能預測“80歲以上仍思維敏捷”的因素,就是運動。

先來做個小測試——

將你覺得符合自己情形的陳述都打個勾,然后數(shù)一數(shù),哪一欄的勾更多?

思考者(thinker)

·我以思考為樂

·我喜歡那種需要想出新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工作

·我喜歡抽象思維

·我能從深思熟慮中獲得滿足

·我喜歡生活中充滿了待解決的難題

·即使一個問題對我個人并無影響,我也會反復琢磨它

非思考者(non-thinker)

·對我而言,思考不是件樂事

·我比較喜歡做不用思考的事,不愿去做需要思考的事

·只有迫不得已時我才去思考

·比起思考長期計劃,我寧可想些近期的小計劃

·每次完成一個需要絞盡腦汁的任務,我都感覺解脫多過滿足

·我會盡量避免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情況

這是簡化版“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測試,測的是“你究竟有多愛動腦”——對“思考者”來說,動腦和食物、水、空氣、WiFi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內在需求”,但對“非思考者”來說,動腦則是外界強加于己的苦差,可免則免,能逃就逃。

逃到哪里去?“非思考者”更愿意向外尋求刺激。結果,“非思考者”就做了更多的體力運動。2015年,美國心理研究者托德·麥克爾羅伊(Todd McElroy)在大學生里找出30個“思考者”、30個“非思考者”,給他們戴上了監(jiān)測運動量的腕帶,一周后數(shù)據(jù)回來,麥克爾羅伊發(fā)現(xiàn),“非思考者”在周一到周五的運動量顯著高于“思考者”,周末兩天則二者差不多??赡芨芤坏街芪宓恼n程需要思考有關,當“思考者”坐在那里琢磨難題時,“非思考者”早就厭煩無聊,將課本一丟,出去玩鬧跑跳了。

然而陷阱出現(xiàn)了——假如你熱愛動腦,你會不自覺地選擇靜態(tài)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偏偏不利于大腦。

在大腦急劇進化的那段日子里,我們的祖先每天步行10至20公里——這是人類學家理查德·蘭厄姆(Richard Wrangham)的估算。而且別忘了,他們的路可是遍布荊棘的,有時翻山越嶺,有時涉水下河,有時還得跟猛獸來個自由搏擊或者短途賽跑。比起如今的“朋友圈步行一萬步”,祖先們的運動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而運動量將決定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的大腦將怎樣變老。

無數(shù)研究顯示,最能預測“80歲以上仍思維敏捷”的因素,就是運動。大腦是我們體內最耗能的器官,而運動不僅能改善大腦供血,讓它平穩(wěn)地得到糖分和氧氣,還能調節(jié)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讓大腦保持愉悅輕松的狀態(tài)。比起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的“沉思者”,運動者的長期記憶、推理、專注……統(tǒng)統(tǒng)勝出。假如你勤勉地使用身體,你的大腦就會越用越靈光。如果你坐在那里思索,雖然能收獲一些短期的思維樂趣,但長期看來卻是在扼殺大腦。

需要多少運動呢?先從每天散步20分鐘做起,這樣就能將大腦未來中風的風險降低57%。然后再漸漸增加到每周2至3次的中等強度運動,慢跑、打球、游泳、舉鐵……有氧無氧,隨你挑選。只要你喜歡、能堅持,都是好選擇。還要學會無視腦中“讓我再思考一會兒”的渴望——很多時候,思考者不運動,是因為思考更有趣。但為了長久享受這種樂趣,還是從書桌前站起來吧。

(參考資料:McElroy, Todd, et al. "The physical sacrifice of thinking: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5): 1359105314565827.

Inquiry, C. of. (2016). - the need for Cognition scale. Retrieved August 8, 2016, from http://www.liberalarts.wabash.edu/ncs/)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8期 總第818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30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