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 吳文俊的數學世界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文 高伊琛 日期: 2018-01-03

他永懷好奇,永遠年輕

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于5月7日離開了這個世界,還有五天就是他98歲的生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發(fā)布訃告,在網站黑白首頁頂部緬懷這位數學家。

他在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上有著卓越成就。吳文俊引進的新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與“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系式W=SqV被稱為“吳公式”,這些成果影響深遠,在數學家們眼中,就像是一場“拓撲地震”。

帶他進入拓撲學領域的,是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他們的師生之情至今為人稱道,陳省身評價自己的學生“天資聰慧,有數學天賦。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家,他的工作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及獨創(chuàng)性”。老師認為,吳文俊對纖維叢示性類的研究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1956年,37歲的吳文俊和45歲的錢學森以及46歲的華羅庚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次年,他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之一。吳文俊也是三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

相比于錢學森和華羅庚,他在大眾中名聲不顯,不愛和媒體打交道,生活非常低調,但是在數學界,他的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

吳文俊有句話非常經典,廣為流傳,他說,搞數學,光發(fā)表論文不值得驕傲,應該有自己的東西。不能外國人搞什么就跟著搞什么,應該讓外國人跟我們跑,這是可以做到的。

他的成果“吳方法”正驗證了這句話,將中國的數學機械化領域帶到世界前沿。他的學生周咸青將“吳方法”傳播到了國外,逐步推廣。他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方法,開拓了一條新的數學道路,給學術界帶來另一場地震。

“地震”背后有他嘔心瀝血的堅持。他用機器證明“吳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通過引入坐標,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然后再將代數問題機械化?;谶@一想法,吳文俊開始手算驗證。

在花甲之齡,他又開始學習計算機語言,從Basic、Algol到Fortran,計算機語言飛速更新,學習難度也因此增加,吳文俊從清早到午夜都泡在機房,上機操作時間在整個研究所遙遙領先,花費數年光陰,這才攻下了這個問題。

在2000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吳文俊和袁隆平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以國家名義為科學家授予的最高榮譽。

在當時的介紹中,他的成就是對拓撲學做出巨大貢獻,以及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七年前,因他在數學領域的付出,經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第7683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隨著年歲增長,吳文俊的好奇心與童心也有增無減,他看日本的偵探小說,到小店喝咖啡,旁觀圍棋比賽,追最新上映的電影,在澳大利亞參加會議間隙跑去游樂場玩蛇,去香港游樂園體驗“激流勇進”項目。這也是熟悉他的人對他的共識——對未知的領域永遠充滿好奇。

在人類知識的領域,數學是一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學科,吳文俊曾經這樣說。在他熱愛的數學世界中,歲月不老,他永懷好奇,永遠年輕。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8期 總第818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30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