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 | 孫中倫的出走與 《回來》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本刊記者 楊靜茹 實習記者 王雙興 日期: 2018-01-03

母親害怕他成為那種人:激烈、愛憎分明、愿意為原則拋頭顱灑熱血。他可憐母親能夠明辨是非,卻仍要做出無能為力的樣子。這么多年過去,他依然不喜歡自己太溫和,希望自己有立場有觀點,而不是“不極端的、普通的和事佬?!蓖瑯拥脑虼俪闪怂摹靶輰W出走”

“這是我想要的嗎?”

9月15日,孫中倫要飛往英國,成為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專業(yè)研究生。啟程前兩天,他還在行前準備和見朋友的間隙接受媒體采訪。

今年6月,他的新書《回來》出版。這本書記述了他休學一年的心路歷程:2015年夏天,美國波莫納學院準大四學生孫中倫休學;9月,他成為東莞工廠流水線工人;10月,大理民宿店小二;11月,甘肅定西中學老師;2016年春天,北京《單讀》編輯部實習生;5月,成都漆器廠學徒。休學結束,他回到校園,完成學業(yè)和二十余萬字書稿。

這個暑假,他帶著這本書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宣傳、簽售、接受采訪。

“90后”“休學”“流浪者”的標簽下,他被贊賞,也被質疑。有網(wǎng)友問他:“你們這類型的知識分子,一天到晚談生活、談情操、談感悟、談種種種種感性又容易令人厭倦的心靈雞湯似的東西,累不累????!”

孫中倫回答:“累的,你呢?”

這句自嘲背后是自我懷疑,他不享受被關注和討論的狀態(tài)。“我休學的初衷是想去反抗某種光鮮的、人人趨之若鶩的東西,現(xiàn)在我卻四處接受采訪、好像自己也成了一個光鮮的人,這讓我覺得挺可笑的?!?/p>

這個23歲的男生總是笑瞇瞇的,露出潔白的牙齒,厚厚的劉海蓋在額前,讓人誤以為是很好欺負的鄰家少年。只有當他沉默片刻,不經(jīng)意發(fā)出某句詰問的時候,才會暴露內心的警覺。

“人總是矛盾的,出版社給我這樣的機會,我有義務配合他們把書賣好,但是成為暢銷書作家,這是我想要的嗎?”

最后這個問句讓人有種錯覺,好像面前坐的是兩年前那個剛剛決定休學的他。

那之前的許多夜晚,孫中倫睡不著,關燈之前把床上的飲料罐頭扔向門口的垃圾桶,“黑色的液體灑在地上,像發(fā)霉的血?!毙@生活令他尷尬又焦慮。

從上海的高中畢業(yè)以后,孫中倫進入美國波莫納學院,主修PPE(哲學、政治學與經(jīng)濟學專業(yè))和德語。大學前兩年,大家討論的話題是平等、再分配和資本的偽善。臨近畢業(yè),同學們各尋出路,以“面對社會”為由,價值觀變得模棱兩可。

他無法接受別人談論的一些高頻詞匯,比如“精英”,“感覺就是你們這些人比別人更高級一樣。”

他在書里寫,“仿佛教育的潮流,不再是架設智識的階梯,而是替特權埋單?!?

書出版以后,不止一位讀者問他,“休學是個艱難的決定么?”

“不艱難,因為沒有選項,就是中斷。”孫中倫說,“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有一個反抗的姿態(tài)而已。”

“闖入者”

“休學去做什么呢?”教授問他。

“理發(fā)師。”孫中倫說。

“離我生活這么近的一群人,而我根本不了解他們?!彼X得這是很多職業(yè)的縮影,數(shù)量龐大,來無影去無蹤,“他們連個真名都不叫,男孩都叫Tony,女孩都叫麗麗,有時候洗頭問上次給我洗頭的那個誰去哪了?不知道,走了唄?!?/p>

最終沒能做成理發(fā)師,他的出發(fā)點沒變,“看看除了所謂勝利者,其他生命的價值?!?/p>

為了真正“參與”他人的生活,孫中倫沒有以觀察者的身份去采訪,而是在檢測電容器、打掃民宿衛(wèi)生、制作漆器的間隙與身邊的人聊天。

東莞工廠里的阿姨問他,“看到我們這樣最底層的生活,過得很艱苦吧?”接著阿姨又說,“其實我最看不來工廠打工的,最沒出息??墒俏易约壕褪沁@樣的人?!?/p>

一年下來,教科書上宏大敘事的歷史被打破成無數(shù)的個體故事,他從中看到了中國制造、南水北調、留守兒童、汶川地震……很多時候,他的敘述被無力的、悲涼的命運感籠罩。

“作為定西孩子,你要為外出務工的父母疏于管教負責。你的父母也曾是孩子,他們要為年少時的饑餓與貧窮負責。命運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你沒有反駁的余地?!?/p>

書寫苦難的時候,孫中倫陷入糾結,“一方面下定決心寫很好的東西出來,另一方面你又發(fā)現(xiàn)你所寫的給不了他們任何幫助,這讓我很愧疚?!?/p>

他唯一一次提供現(xiàn)實幫助是在定西一個男孩家,母親自稱“打工者”,靠打零工供兒子上學。他們租來的房間只有幾平米大,母親每天都打掃,把每件家具擺得整整齊齊。天快冷了,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男孩連件棉衣都沒有。

家訪結束,孫中倫硬塞給男孩媽媽一百塊錢。“那么窮,家里干干凈凈,那種尊嚴感給我特別大的震動。”

在很多場合,未曾離開過校園、沒有貧窮體驗的孫中倫都會被問道,“你真的能理解底層的痛苦和煩惱嗎?”

盡管不情愿,他不得不承認現(xiàn)有理解不是百分之百的抵達?!拔医酉聛韺W人類學,就是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個人行為和生活背后的東西。”

孫中倫在湖南郴州銀器廠與工人華平合影

“異鄉(xiāng)人”

去年3月左右,《回來》的編輯第一次看到這個選題,七八萬字的樣稿中有東莞日記、大理見聞,“很像何偉《尋路中國》的感覺。”

當時孫中倫“還在路上”,之后他的敘述有了明顯的變化,依然在記錄見聞,但同時投射了更多“自我”在其中,他在向外探索的同時,開始反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

他說“我們都曾是定西孩子”,他在北京尋找“異鄉(xiāng)人”,都源于他少年離家的記憶,“我很看重人與故鄉(xiāng)的關系?!?/p>

初三那年,他離開父母和朋友,從老家江陰轉學到上海。爸爸媽媽送他入學的時候,一家人想到一所很有名的高中去看看。

那天下著小雨,爸爸坐在駕駛座,媽媽坐在副駕駛,他們把車停在學校門口,爸爸下車問保安,“我們一直想上這個學校,進去看看唄?!北0舱f:“這里是你想來就能來的嗎?”

他們在門外望了望,“哎,要是能進去就好了。”

轉學上海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好像彼得·潘突然飛到你的窗口,說想不想去看另外一個世界,你當然說想,只知道那里是大城市,有樂高玩具賣。真正的代價根本想不到,并不是到了那個地方就進入更大的世界,更大的世界可能對我們這種人來說是沒有門票的。”

孫中倫因為遲交卷被老師說,“別把你們那里的壞風氣帶到我們這里來!”同學模仿他的口音,哈哈大笑。初三一年,他沒有朋友,在自卑和羞恥中賠著尷尬的笑臉。

他憎恨家鄉(xiāng),又依戀家鄉(xiāng),周末往返于小城和上海之間,起大早趕路只為和朋友多待一會兒?!捌囌镜臒峁酚湍仯瑲馕稘庵?,像廉價的口紅和蕾絲襪。站臺里,人流來往不息,有嬰兒哭泣。路上,天色漸晚,到最后,抵抗黑暗的只剩下?lián)u擺的車燈。”車廂的幽暗氣息里,他辨認出“異鄉(xiāng)人”的模樣——有著殘忍的清醒和自知。

他不記得自己是如何與家鄉(xiāng)和解的,也無法回答這段記憶對他的心性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休學這一年,他在北京遇到一個有相同經(jīng)歷的女生,女生說,“做一個outsider,這點很重要,能接受這個角色很重要?!?/p>

或許因為接受了這個角色,孫中倫的觀察和寫作帶著很強的間離感,稀釋了強烈的情緒,變成克制的表達。

他的書寫異常坦誠,初戀、初吻、親人的離世。他寫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被親戚指責;他寫母親去世后,他在儲物間翻找母親的日記和照片。

對當下時代他人命運的記錄和個人經(jīng)驗的私密表達構成了書名“回來”的兩層含義:第一個“回來”,是物理上回到了我生長的這片土地,我雖然生于斯長于斯,卻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這里的人;第二個“回來”,是去面對自己之前不愿意去面對的事情,是給自己的交代。

休學結束,書已出版,“回來這件事完成了么?”

“事情做完了,但是反思和解決困惑才剛剛開始?!?/p>

文學的意義

孫中倫在書里寫:“我們這樣時刻熱切的寫作者,總是無法明白自己別無所長?!?/p>

旅行后半段,寫作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他在成都的時候住在魚阿姨家,魚阿姨記得,他時常半天半天把自己窩在房間,有時候皺著眉頭走出來說“我好像遇到坎了。”

“寫點東西”是他在出發(fā)前就決定的。起初的敘述更像紀實,“寫著寫著,我非常想寫出好東西來。”定西之后,他的表達明顯呈現(xiàn)出文學色彩,描寫更精細,敘事邏輯也加入了設計感。

大多數(shù)的交流場合,讀者關注的是“休學”“反叛”“感悟”這些現(xiàn)實層面的問題,文學是少被提及的隱秘角落。

寫作曾伴隨孫中倫成長。小學二年級,他成績不好,被老師同學嘲笑,在挫敗感的折磨下,他醞釀了一個偉大的寫作計劃《我的一生》,“人生就像一條小船,行駛在大海上。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涌。”

大計劃雖然擱淺,卻像一個預言。他從11歲開始寫博客一直到高中畢業(yè);初到上海的孤獨生活中,他泡在街角的書店。在文學的空間里,他的價值觀逐漸建立。起初他記錄生活,談論音樂、書、電影,慢慢開始評論新聞。

父親學新聞出身,母親學中文出身,他們支持孫中倫寫作,還把他的博客文章集結出版,命名《瘋狂列車上的達人秀》。另一方面,媽媽的擔心與日俱增。

她在這本書的序言里寫道;“兒子,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我希望看到你長袖善舞,同時,又保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與精神世界。如果謙和是你的外表,方正是你的精神,愛應當是你的內心?!?/p>

諄諄教導下,母子沖突無法掩藏,“她阻止你成為她害怕你成為的那種人:激烈、愛憎分明、愿意為原則拋頭顱灑熱血;你可憐她能夠明辨是非,卻仍要做出無能為力的樣子?!睜幷摽偸且钥嘈Y束。

這么多年過去,孫中倫回想當年的自己也覺得可笑,“那時候好愛發(fā)表自以為是的評論,其實都是復制別人的觀點?!?/p>

但是有一點沒有變,他依然“不喜歡自己太溫和”,他希望自己有立場有觀點,而不是“不極端的、普通的和事佬。”同樣的原因促成了他的“休學出走”。

父親最初不同意,“你會后悔的。”現(xiàn)在《回來》面世,父親是最驕傲的,朋友圈里轉發(fā)的全是贊賞兒子的評論。

“寫的時候很痛苦,寫完蠻爽的,很有成就感?!睂O中倫說。

他在書的前半部分埋下伏筆,七封看似自言自語的信串起了每一站的旅行經(jīng)歷。書的結尾謎底揭曉,七封回信來自當年沒能存活下來的雙胞胎兄弟。

他在給胞兄的最后一封信里寫,“我會去想,生我的女人,與我一同誕生的男人,會不會在離開的同時,也以另一種方式回來。所以,我講話,寫信,自言自語,你大概要覺得可笑??墒牵@難道不是文學的意義嗎?堅持那些被否定的,實現(xiàn)那些已不可能的。文學讓一切都重生?!?/p>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8期 總第818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30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